<tr id="yeldx"><small id="yeldx"></small></tr>

    “21天雙陪伴”:家長是孩子生命力的保護者

    作者:libing發表時間:2021-06-18 閱讀次數:3983

    /ueditor/2021061719153867512.png


    記者:周春倫


    近日,電視劇《小舍得》熱播,同樣是根據魯引寫小說原著改編,前兩部作品《小別離》和《小歡喜》,也都獲得了非常高的關注。


    《小舍得》原著中有一個片段,講述的是帶孩子上周未補習班的家長們,為了節省路上來回的時間,直接將帳蓬搭在了教室門外的場地上。作者魯引寫在接受采訪時說,這是我親眼所見,小說里90%以上的素材都是真的,也許讀者覺得不可思議,但生活中的荒誕,常常超過了我們的想象。


    圍繞教育的話題,始終熱度不減:社會“內卷”、競爭白熱化、家長普遍焦慮、孩子不堪重負、親子矛盾突出。


    曾經,在聲討“原生家庭的聲音此起彼伏時,有人痛心感謂:無數職業領域都要求從業資格證,而做父母,這樣一個關乎孩子生命成長的關鍵角色,卻不需要資格證。


    在嘉祥外國語學校的“21天雙陪伴”活動第一課《家長成長的意義》上,活動發起人之一、心理教師馬琳首先回家長們提出了幾個問題:還記得自己為什么要生孩子嗎?你希望你的孩子未來成長為一個怎么樣的人?你想成為一個什么樣的爸爸媽媽,而在今天之前,你又是怎樣做父母的呢?


    家庭,本該是孩子成長過程中的第一避風所。父母與孩子,原本是最親密的人。是什么讓我們背離了初衷,走向了尖銳的對抗?


    想要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我們終究要回到問題的根源、教育的起點去看看。



    孩子的內心承載了巨大的壓力和沖突,永遠在滿足別人,忘了自己想要什么,忘了自己喜歡什么,從來沒有體驗過自己的內心,這樣的孩子長大之后便不知道為什么活著。


    家長的愛,已成為孩子最沉重的負擔


           2020年,全國高考語文三卷的作文主題是“如何為自己畫好像”,出題者試圖引導孩子們去思考和回答幾個關鍵問題:“我是怎樣的人?”“我想過怎樣的生活?”“我能做些什么?”“如何生活得更有意義?”


          讓每一個孩子尋找到以上問題的答案,是我們教育的重要責任。尋找答案的過程,必將貫穿整個教育階段。但是,在川大華西醫學院精神醫學碩士、嘉祥教育集團家教中心教研員鄭涵予老師看來,這恰恰是當下教育最缺失的內容,是被焦慮裹俠往前的家長們最容易忽視的問題。


        “如果我們希望孩子能夠回答出這樣的問題,那么,家長需要給孩子感受自己和感受生活的時間,給他選擇的空間,讓他對自己的關注多于對父母需要和要求的關注?!?/span>


    現實卻并非如此。由于學科背景和工作原因,鄭涵予接觸到大量家庭和孩子,她看到的是越來越多 “被壓垮的孩子”——


    “很多家庭只有一個或者兩個孩子,卻有很多個大人。孩子被很多雙眼睛盯著,不同眼睛背后有不同的教育理念、不同的要求,孩子需要同時滿足這么多人的期待,多難啊。如果這些持不同理念的人又勢均力敵,孩子應該聽誰的?孩子的內心承載了巨大的壓力和沖突,永遠在滿足別人,忘了自己想要什么,忘了自己喜歡什么,從來沒有體驗過自己的內心,這樣的孩子長大之后便不知道為什么活著。不能為自己而活,他也可能會感到,生命并沒有那么珍貴了?!?/span>


    聯系當下日益低齡化的抑郁癥患病傾向、居高不下的青少年自殺率尤其疫情期間和復課之后,全國范圍內發生的多起學生自殺事件,我們便不難理解,也不得不沉痛反思。


    嘉祥外國語學校的“21天雙陪伴”項目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發起的。



    “雙陪伴”,一是指志愿者導師陪伴家長,協助家長成長為情緒穩定、思維靈活、方法多元、成熟而智慧的家長;二是指家長陪伴自己的孩子,在日常的互動中了解孩子,支持孩子,陪伴孩子快樂成長。


    項目最早的發起人、嘉祥外國語學校都江堰校區心理教師馬琳還記得疫情期間經歷過的“兵荒馬亂”——


    當時,學校響應國家“停課不停學”的號召。作為學校心理教師,她預料到隔離在家、朝夕相處的家長和孩子必然會發生強烈沖突:“如果說,平時的家庭教育矛盾被學校教育轉移和沖淡了,那么,疫情期間家庭成員形成了相對較長的共處時間和相對封閉的共處空間,鏈接家長和孩子的除了必然面對的居家學任務,還有雙方以什么樣的情緒相處。而這兩點會形成循環,或是良性,或是惡性?!?/span>


    于是,在校長張云斌的支持下馬琳陸續組建起家長學校的微信群,開設了家長空中課堂,解答家長的問題,并每天在學校公眾號推送一篇有關家庭教育的文章。


    但令她沒想到的是,情況遠比她預料的更糟糕??罩姓n堂進行到第18天時,她發現這種線上“以點對面”的單向輸出形式已經無法解決家長與孩子之間日益增長的尖銳矛盾。甚至有家長給她留言:馬老師我都被孩子氣生病住院兩次了。


    馬琳形容那段時間的自己,就像一個馬不停蹄的滅火隊員,不停在線上給每位抱怨和無奈的家長做心理建設、出主意想辦法。


    意識到問題的復雜性,本就十分重視家校共育的張云斌校長便思考著如何利用此次機會,用學校的專業教育來引領家庭教育,實現老師賦能家長,家長賦能孩子。讓家長和老師都能在這個過程中得到學習和成長。于是誕生了“21天的雙陪伴活動”。


    每個年級10個名額,由家長自愿報名。一位志愿者老師服務三個家庭。張云斌校長也主動加入到志愿者隊伍,與其他3位老師組成一個年級的導師團,輔導陪伴10位家長。


    父母成長,才是親子關系改變的開始


    第一課,當馬琳老師的帶著大家去思考“你為什么要生孩子”時,有父母說,其實,生孩子,對當時的我們來說只是完成任務,懷孕過程也沒有緊張、激動、期待,但是,有很強的責任心,因為要對自己后半生負責;也有人說,我們常常自認為對孩子的到來做了充分的物質和精神準備,但是當孩子真正到來的時候,我們才發現,需要做的準備超乎我們的想象。


    經典韓劇《請回答1988》,德善爸爸的話曾讓無數人感動落淚、時常溫情地憶起,他說:爸爸啊,也不是生下來就是爸爸,爸爸也是頭一次當爸爸。


    沒有人天生會做父母,關鍵在于,父母們是否意識到自己并不是萬能的,是否因為父母角色的重要性而心懷敬畏、戰戰兢兢。在做父母這件事情上,很多時候,不自信的“無為”,比自信的“義無反顧”,更有意義。


    “我們看到,很多孩子是為家庭生病的,孩子身上的問題,通??梢詮募彝ブ袑ふ业皆?。家長卻并不覺得自己的教育有問題,反而將原因轉嫁給孩子。但是,如果老師直接去指出家長哪里有問題,從人性而言,肯定會激發家長的自我保護,去自動化地抵抗、辯解,而無法促進自我反思,做出改變?!?/span>


    在嘉祥家教中心負責人王晶老師看來,“21天的雙陪伴”恰恰是 “一個溫柔的形式”,“我們沒有居高臨下地指責,相反,我們選擇信任和陪伴,我們相信父母都是愛孩子的,都希望孩子成長得更好,那么我們來一起學習、一起做得更好。這樣的預設,會讓家長更愿意參與其中,并且受到鼓勵,保持開放的心態,為改變創造了最好的前提?!?/span>


    參與的家長們,除了填寫《家庭教育現狀調查表》,學習每日微課,他們還需要提交“每日家長日記”:用日記的方式,記錄自己與孩子互動的點點滴滴、育兒的困惑,或者學習微課之后的反思和踐行感悟。


    除此之外,志愿者導師們也會在每天課后給家長們留一些思考話題,比如:寫出孩子的三個優點和三個缺點;把你對孩子的評價做成標簽貼在自己身上,體會是什么感覺;回想當年自己讀書時,和父母相處最快樂的情境是什么?模仿孩子的動作、表情,體驗孩子的感受……


    老師們試圖以此喚醒家長對孩子的真正關注,重新認識孩子,同時覺知自己的一言一行、教育方式對孩子的影響。事實證明,這種方式是十分有效的。


    一年級四班修竹媽媽在羅列孩子的優缺點時發現,“對我來說,數孩子的缺點似乎比優點更容易,一口氣就能數出孩子一大堆缺點,但是優點卻要想老半天。但細下心來回想,原來孩子并沒有那么差,他還是有很多優點?!?/span>



    這讓她突然意識到,原來自己是一個如此挑剔的母親,那么,是不是自己也早已將這種挑剔、追求完美、強勢的態度,放在了對孩子的要求上、與孩子相處的過程中而不自知呢?


    “當我認真開始思考這個問題的時候,我發現我似乎永遠在急促地、填鴨式地給孩子灌輸自己的想法,讓孩子的人生靜悄悄地變成我自己的人生縮影。


    我很喜歡畫畫,所以在孩子很小時,我就想方設法讓他接觸繪畫,常常不愿承認他不喜歡、甚至沒有天賦,今年暑假,我又提出想給他報繪畫班,他突然很正式地跟我說,媽媽,我發現我也沒有那么喜歡畫畫了?!?span style="font-size: 14px; text-indent: 32px;">沒有那么喜歡’這幾個字,似乎是對‘不喜歡’的委婉表達,孩子在勝顧我的情緒。

    原來,我一直在期望他成為我期望他成為的樣子,我對自己要求往不知不覺問,我們始終在給孩子灌輸我們認為對的東西,而忘記了他的立性,忘記了我們應該尊重他自身發展的規律和特點?!?/span>


    在修竹媽媽心里,自家的小男孩情感細膩敏感,她一直將其視為弱點,于是為孩子報了籃球班,希鳥通過運動的方式,讓他更堅強勇敢。但因為運動協調能力相對較差,子學習動作很慢,“同手同腳,投力氣也小,甚至挨不到籃筐”。此時,已經調整了自己的修竹媽媽,并沒有因為孩子的笨拙表現而生氣,也有急躁地批評,相反,她在靜靜的鄧看中,發現了孩子性格的另一面:


    “笨抽但不放棄,即使是最后一名也能堅持完成每一個動作;團院賽雖然永遠找不到自己的位置,接不到球,卻依然活潑可愛地滿場又跑又跳,他偶爾向我偷晾過來,看看我有沒有因為他不佳的表現而生氣,但每一次我都微笑著對他豎起大拇指。幾次以后,他好像終于放開自己,看也揮汗如雨,看他自信奔跑,知道樂于其中。我突然覺得,這就是他最真實的樣子,這就是我們應該去順應他天然的部分,今后的親子關系中,我也會時時用它提醒自己?!?/span>


    二一班睿睿的爸爸則在家長日記里反思自己教育孩子的方式:


    “當鄭老師講到不管指出孩子問題還是表揚孩子,都要進行事實的具體化表述,不要直接給予結論,更不可將個人想法當作事實。否則,時間長了孩子就不會關注問題和事實,而是關注父母對自己的看法和想法,漸漸地就會忽視自我,迎合他人看法。一個忽視自我的人是不會幸福的,也不會有太大的成就,對于上述觀點,深表贊同,猶如醒酬灌頂。


    在養育睿睿的過程中,經常將想法誤認為事實,沒有將問題與睿睿本人分離,有時受情緒影響更甚,慢慢地,就如老師所講,我發現睿睿開始壓制甚至忽視自我想法,不能堅持個人想法,不管想法是否合理與正確。對此,作為父親,我感到深深自責,好在有幸今天聽到鄭老師的講解,好在為時不晚?!?/span>


    而家長們也被引導著重新審視自己對孩子的關注是否過度。當被引導“估算一下你在自己和孩子身上花費的時間和精力”時,有家長說,“如果精力是100%的話,我們花在自己身上的精力最多只有10%?!?/span>


    比如,睿睿爸爸說,“平時工作繁忙,很少花精力來自我照顧、自我調節,讓自我開心、幸福和生活得有意義,有時感到身心疲憊。聽了卻老師的講解才知道長期這種狀態會影響大腦認知,讓消極偏見得到加強,對待子女教育上就更容易受到情緒影響?!?/span>


    他開始關注自己,選擇適合自己的放松方式,“獨自駕車到某個景點、某個寺廟、某個自己從未去過的地方追追,隨心所欲地看看,放松心情,調節自我?!?/span>


    另一位家長也記述了自己的轉變,她則代表了大部分對孩子學業成績焦慮的家長:


    “開學以來女兒的數學周考一直不理想,每次覺得自己該考120分,結果沒有一次上110分。她甚至開始懷疑自己不是學數學的料,我在雙陪伴的學習過程中,逐漸去除自己的焦慮,開始嘗試鼓勵她。前幾天我對她說,你要對自己寬容一些,允許自己失敗,爸爸媽媽都允許你失敗,還讓她自己對自己說了一遍。這周她的數學周考考了118分,我們問她這次考得好的原因,她說,這是她最不緊張的一次考試?!?/span>


    “當家長真正理解了孩子,看見了自己,他們才愿意去做出改變,而這種改變不再是去要求孩子,而是去改變自己,創造一個不一樣的環境環境變了,親子關系、孩子的成長自然也都會發生變化?!蓖蹙Ю蠋熣f。



    “我們沒有居高臨下地指責,相反,我們選擇信任和陪伴,我們相信父母都是愛孩子的,都希望孩子成長得更好,那么我們來一起學習、一起做得更好。這樣的預設:會讓家長更愿意參與其中,并且受到鼓勵,保持開放的心態,為改創造了最好的前提?!?/span>


    家校合力,做孩子生命力的保護者


    在嘉祥,好的教育經驗總是傳播迅速。如今,“21天雙陪伴”項目早已經走出了它的起源學校:嘉祥外國語學校都江堰校區,走向了更廣大的區域、嘉祥教育集團更多的校區。


    但是,王晶老師認為,從某個角度來講,21天雙陪伴活動是沒有設計的?!耙驗槊總€校區的導師們每天分享的內容都不一樣,都是根據當天家長的反饋來準備課堂內容。以終為始,一步一步句前走?!?/span>


    直面問題,不囿于理論,與家長形成真正的互動,是王晶老師尤為看重的。她建議各校區的志愿者導師們,“對家長不要去講抽象的理論,而是去抓住他日記中的閃光點,給予鼓勵,用少而精的點撥讓家長能換位思考,激發他更多的思考?!?/span>


    事實上,在整個活動過程中,教師在賦能家長的同時,也在“被賦能”:“導師就是一個見證者,他們也會看到一些平時在班里看不到、卻實實在在發生在家里的內容,于老師而言,這也是一種成長,是雙方心理的一個1+1共情模式?!?/span>


    導師們有自己的交流群,遇到問題,可以相互分享經驗,相互學習。除此之外,每個校區都有一位心理老師負責帶領導師團,為導師們提供專業理論支持。


    完整參與過整個過程的張云斌校長感觸甚深,他說,“在活動之前,老師和家長經常相互傳遞焦慮、相互埋怨。到最后,很多孩子變成了問題和存在焦慮的核心點?;顒舆^程中,家長的心態變了,家庭的氛圍變了,孩子的狀態變了,老師的工作效率變了,學校領導處理問題的能力變了??梢哉f,這個活動改變了我們學校的教育生態圈?!?/span>



    “為生活美好、社會吉祥而努力”,這是嘉祥教育20年來不變的追求。


    嘉祥董事長向克堅曾說,“家庭是孩子幸福的基石,家庭氛圍、家長的思維模式、親子互動方式,將會影響孩子的一生?!彼M?,“從嘉祥走出去的孩子,不僅要有優秀的成績,更要有幸福的能力?!?/span>


    “21天雙陪伴”活動中有固定不變的一課,叫做《保護孩子的生命力》,這也是整個活動的最后一課,是出發點,也是落腳點。


    如何才能擁有“幸福的能力”?個有幸福能力的孩子,一定是有生命力的孩子。如何擁有生命力?正如本文開篇所說,他需要明白,“我是怎樣的人?”“我想過怎樣的生活?”“我能做些什么?”“如何生活得更有意義?”


    換言之,一個擁有幸福能力的孩子,必然是找到了自我、成長為自我、為自己的生命意義而活的孩子。這也恰是“21天雙陪伴”活動的真正意義所在。


        (本文部分參考嘉祥教育集團教科院安杰老師的《老師靜靜陪伴,家長好好學習,孩子天天向上——嘉祥教育集團“21天雙陪伴”項目側記》,特此感謝。)


    原載《新教育家》雜志2021年5月號



    發表我的評論
    您還沒有登錄,請先登錄。

    集團地址

    成都市錦江區晨輝二街66號

    集團郵箱

    service#jxfls.com(#替換為@)

    郵政編碼

    610000

    嘉祥集團官方微信

    嘉祥集團官方微信

    ? 2010-2023 嘉祥教育集團版權所有 蜀ICP備18025807號-1